曲调古朴苍凉,唐代气韵十足。
敦煌乐谱是唐代世俗歌舞音乐的琵琶伴奏谱。记谱使用的符号是所谓宴乐减字谱,形似日文的假名。如:一、人、工、只、七、儿、作、、十、上,等等;谱字旁边,还有几个可能是表示时值或句断的符号。这批乐谱的背面抄着经文,专家们根据笔迹和原卷的情况,判定这是为了抄写经文,把三张不同人在不同时间抄写的谱子随意粘连在一起了。
从20世纪30年代起,最早致力于敦煌古谱解读研究的,是日本人林谦三,接着是中国人任二北、杨荫浏、饶宗颐、张世彬等。他们通过艰苦的研究工作,基本上解决了谱字的音高问题。
20世纪80年代初,叶栋发表《敦煌曲谱研究》一文,并将25首乐曲根据自己研究所得,全部解译付诸演奏录音,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。此后一批国内研究者异军突起,有陈应时、何昌林、关也维、席臻贯等,学术空气空前活跃。陈应时的新译谱 1988年曾由上海古乐团演奏。席臻贯的新译谱,于1992年录制音带在国内外发行。各人的译谱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。
唐代歌曲典雅古朴,风格多样,音调独特。呈现的是大唐世界的纷烦复杂,有胡乐的浪漫轻飘,也有汉人的诗意雅乐,有将士出征的英勇豪迈,也有妇人思夫的惆怅,有馆乐小调的香艳,也有宫帏礼乐的庄严。